为了使科普载荷能够在零下60摄氏度到8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,项目组通过20多次的热方案设计及优化,最终确定了由半导体制冷设备、电加热器、散热片及隔热措施相结合的方式,实现科普载荷内部智能化温度控制。
为进一步凸显本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的科研和科普价值,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组同时在重庆大学开展了地、月对比实验。“在地面对照实验罐体内,棉花、油菜种子长出了嫩绿的子叶。开放环境下,油菜、棉花和马铃薯种子已经萌芽。
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,搭载了棉花、油菜、马铃薯、拟南芥、酵母和果蝇6种生物,其中棉花种子成功发芽。
从开机至断电,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轨工作状态良好,累计工作时间长达212.75小时,主副相机累计拍照34次,下传照片170多幅。与整器保持良好的持续通信状态,并实时传回温度、电压、气压等各项遥测数据。通过照片数据和遥测数据分析,设备内部水已完全浸润土壤,温度、压力等完全符合生物生长发育的要求,达到设计指标,部分指标超过预期。